C919客机进入首飞准备阶段
据最新消息,备受人们关注的C919客机进入首飞准备阶段,预计今年上半年首飞。接下来,一起来了解C919客机进入首飞准备阶段详情。
C919客机进入首飞准备阶段
1月17日,中国商飞公司民用飞机试飞中心,新投入使用的上海浦东祝桥试飞机库宽敞、明亮。
巨大的机库内,原本支撑C919大型客机的起落架全部被收进起落架舱内,3个“千斤顶”一样的空气弹簧把飞机顶起到半空中。这是在进行C919首飞前必须完成的全机地面共振试验和模态耦合试验,这个试验的开始也意味着C919进入首飞前最后的冲刺阶段。
目前,C919已基本完成机载系统安装和主要的静力、系统集成试验,进入首飞准备阶段,预计将在2017年上半年实现飞上蓝天的梦想。
C919客机进入首飞准备阶段
C919大型客机顺利通过如“酷刑”般的全机2.5g静力试验
2016年11月8日,C919大型客机迎来“出生”以来第一次也是最严酷的一次“展翅”。
“加载5%,以5%为一级,逐级加至20%,检查设备”……
“加载至50%。保载3秒”……
“加载至85%。保载3秒”……
伴随着红色数据的不断变化,一条曲线同时在两侧大屏幕上跃动,反映出C919大型客机首架静力试验机内部的反应——飞机如同做心电图一样,浑身布满白色胶布带,胶带内则是紧贴机体表面能敏感测出应力、应变的电阻应变片。这测量的不是C919心脏的跳动,而是机体“骨骼”在外部不断加载情况下的应变和变形。伴随着持续加载,飞机开始显现明显的外部反映,机翼开始向上一点点翘起……最后,当载荷达到试验大纲要求的100%时,翼尖向上翘起达到近2米。
最终,C919大型客机顺利通过了这项“酷刑”一般的全机2.5g静力试验,试验结果也与试验前的强度分析高度吻合,表明其强健的“骨骼”与机体足以支撑飞上蓝天,为首飞打下了又一个坚实基础。
“结构必须能够承受极限载荷3秒钟而不破坏。别看这短短的3秒钟,背后的准备工作却远远超过300天。”C919大型客机副总设计师周良道说。
通俗地说,静力试验就是让飞机接受各种挑战极限、超越极限的试验考验。让飞机在地面状态下,模拟在空中飞行时的受力情况,来验证在空中到底能承受多大的力量。因此,全机静力试验是飞机研制过程中进行飞行试验和设计定型的先决条件之一。由于一架客机的静力试验项目达20多项,持续时间较长,也被称为飞机试验中的“马拉松”。
“全机静力试验就是检验飞机的抗压能力和承受极限,是对全机和每个关键部件及其连接结构分别进行考核。按照适航要求,这些考核既包括飞机结构上的机身、机翼、水平尾翼、吊挂等部段,也包括起落架舱门、机身舱门、各活动翼面等。”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强度部部长李强说。
首飞前,C919大型客机必须完成增压舱增压、前起连接、主起连接、全机情况、垂尾和方向舵等13项共48个工况的静力试验,其进展情况直接影响着C919能否早日首飞。
C919客机
C919中型客机(COMAC C919),是中国首款按照最新国际适航标准研制的干线民用飞机,于2008年开始研制。基本型混合级布局158座,全经济舱布局168座、高密度布局174座,标准航程4075公里,最大航程5555公里。
C是China的首字母,也是商飞英文缩写COMAC的首字母,第一个“9”的寓意是天长地久,“19”代表的是中国首型中型客机最大载客量为190座。C919中型客机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标志性工程,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针对先进的气动布局、结构材料和机载系统,研制人员共规划了102项关键技术攻关,包括飞机发动机一体化设计、电传飞控系统控制律设计、主动控制技术等。先进材料首次在国产民机大规模应用,第三代铝锂合金材料、先进复合材料在C919机体结构用量分别达到8.8%和12%。
截止到2015年10月,C919中型客机国内外用户数量为21家,总订单数达到了517架。2015年11月2日,C919中型客机首架机正式下线。其最大载客量190人,航程最大达5555公里。
C919飞机首架机于2015年11月下线,现正接受中国民用航空局的适航性论证,C919飞机预计于2017年初进行首飞。
通过介绍,大家对C919客机进入首飞准备阶段消息了解了吧。预计将在2017年上半年实现飞上蓝天的梦想。